文:余在思(教會傳道人)
我是怎樣的人?
我要成為怎樣的人?
教會是怎樣的群體?
教會要成為怎樣的群體?
以上四個問題,大概可以更深入地引導我們研讀文化神學家唐慕華(Marva J. Dawn)的小書《真情真性:性偶像文化的批判》(Sexual Character: Beyond Technique to Intimacy)。
全書以品格倫理學的進路,大量引用侯活士(Stanley Hauerwas)在The Community of Character: Toward a Constructive Christian Social Ethics的觀念,以創建一個按照聖經而組成的德性群體。短短150頁的小書,具體地切入「性」這主題之中,展現時下(北美背景)對「性」的態度,抽出其匱乏和渴望永恆的精神底蘊,並引帶出品格倫理學在實踐上可作為現世在這方面的另類選擇。
品格倫理學關心到基督教會是一個怎樣的群體這基本問題。你是怎樣的人/群體,便有怎樣的表現;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/群體,你便需努力地實踐出來,讓表現與身分相稱。在「性」這議題之上,作者認為品格倫理學能幫助我們對事情提出更好的問題(頁35);它擺脫了以僵化的規條作為行為法則,將焦點放於上帝恩典積極的邀約,以及人的順服所帶來令人喜悅的結果上(頁30)。這樣的做法,成就更大的和平,除去自義造成的暴力。
全書開首,作者便針對因「性」觀念的混亂而導致人性被扭曲這危機,提出強而有力的批判。她借助以祿(Jacques Ellul)的評論,指出科技環境造成人與人、代與代之間關係的急劇疏離,而不斷的追求「性」,卻未能滿足親密關係的需要,而只會令人跌入空虛厭倦的困局中。當鋪天蓋地對「性」的錯謬觀念在蔓延,教會以其獨特的身分,究竟可以提出甚麼新問題來理解此處境,並為活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裡的人提出甚麼可以依從的方向?
對性的了解,作者認為聖經的教導重點不是歡愉、不是無止境的滿足,而是忠貞和委身,這跟世界狂轟濫炸宣傳的快感追求完全截然不同。作者認為人的價值不在於由性能否得到性滿足、性高潮來定義(參頁16),甚至婚姻關係也同樣不是以「性」來界定好壞的。正因如此,作者花了很大的力度建立一個社群交往安全網(作者用「彈床」比喻)的敘事/論述,透過代代相傳,教會努力建立一個更穩健的兩性交往模型,讓年輕一代可以清楚認識到上帝對性和婚姻關係的設計。 當我們在群體中能找到愛、體諒和接納時,我們合乎聖經的社交和兩性關係才得以正當地發展。
本書的下半部分談論跟「性」相關的事情,其中包括友誼、同性戀、婚姻、離婚、養兒育女、墮胎等,當中有關同性戀的篇章,筆者認為對今天香港教會界討論得鬧哄哄的《性傾向歧視條例》立法甚具參考價值,因為當中提出了一種pro-active的方向,為教會回應(react)社會議題方面開闢了更具普世性的關懷視野,也避免教內支持和反對立法者彼此因釋經和意見不合而使用暴力(參頁84)。
唐慕華的著作實而不華,用字淺簡,生活性例子很多,行文之中見誠意,所以可讀性甚高。筆者認為基督徒及教會在尋找回應世俗文化潮流的當兒,唐慕華的著作猶如一道清流,為申明和建立起教會的使命和身分提供了不可忽視的獻議。
Tuesday, 28 August 2007
評唐慕華《真情真性:性偶像文化的批判》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